banner
lca

lca

真正的不自由,是在自己的心中设下牢笼。

《思考,快與慢》閱讀筆記

image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
推薦值:⭐⭐⭐⭐⭐

摘抄#

序言#

  • 我們的主觀判斷是存在成見的:我們特別容易相信在沒有足夠證據的基礎上得出的研究結果,而且研究中對觀察樣本的收集也不足。

  • 人們把相似度當成一種簡單的啟發手段(簡單地說就是經驗法則)來作艱難的判斷。對這種啟發性手段的依賴必然會造成其預測帶有成見(系統性失誤)。對經驗法則的依賴必然會導致人們判斷時的成見。

  • 人們是根據從記憶中提取信息的容易程度來估測事情的重要程度的,而這往往也與媒體報導的廣泛程度有關。常被提到的話題就在腦中變得鮮活,而其他的則會慢慢被遺忘。

  • 媒體選擇報導的內容和人們腦中存在的信息不謀而合,所以專制政體對獨立媒體施壓的現象也不是偶然的了。

  • 當面對難題時,我們往往會對相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回答,卻忽略了自己已經置換了原始問題這個事實。

第 1 章 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

  • 按部就班的運算過程便是慢思考。

  • 系統 1 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系統 2 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

  • 當人們太過專注於某件事時,就會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時很感興趣的事也不例外。

第 2 章 電影主角和配角#

  • 如果人的大腦正處於衝刺的狀態,就有可能(對次要信息)產生有效的屏蔽。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保持連貫的思維或時不時積極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

第 3 章 惰性思維與延遲滿足的矛盾#

  • 體驗過心流的人將其描述為 “一種將大腦注意力毫不費力地集中起來的狀態,這種狀態可以使人忘卻時間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問題”,他們對這種狀態所帶來的愉悅感的描述非常吸引人,米哈里稱之為 “最優體驗”。

  • 以每小時 150 英里的速度騎摩托車和在象棋大賽中角逐都需要付出努力,然而在心流狀態下,集中注意力關注吸引人的事並不要求自我控制。因此,我們要將所有資源都用於手頭上的任務才好。

  • 系統 2 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監督和控制思想活動以及由系統 1 引導的各種行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體現在行動上,或者抑制或改變其他想法。

第 4 章 聯想的神奇力量#

  • 事物在你的大腦中喚起的想法激發出許多其他的想法,而且這些聯想的行為在你的大腦中迅速擴展開來。

  • 你覺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實你錯了。

  • 在一個專制國家中,到處掛著領袖的肖像不僅能向你傳達 “老大哥在看著你” 的感覺,還會使你逐漸喪失自主的思想和獨立的行為能力。

第 5 章 你的直覺有可能只是錯覺#

  • 系統 1 讓人產生熟悉感,系統 2 依靠系統 1 產生的這種熟悉感來作出正誤判斷。

  • 重複能引發放鬆狀態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

第 7 章 字母 “B” 與數字 “13”#

  • 有意識的懷疑需要同時在腦中記住多種互不相容的解釋,需要付出努力,而這並不是系統 1 的長項。易變和懷疑是系統 2 的職責範圍。

  • 吉爾伯特提出,在理解一個陳述之前,一定會先試圖相信它:如果這個陳述正確的話,你必須先了解它的觀點究竟是什麼意思。只有這樣,你才能決定是否 “懷疑” 它。

  • 有系統 2 參與時,我們幾乎會相信所有事情。因為系統 1 不僅好騙,還容易產生偏見,而儘管系統 2 掌管懷疑和不信任的大權,但是它有時很忙,不忙時也很懶惰,總會擅離職守。

  • 已有證據顯示,當人們勞累或是精力耗盡時,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卻有說服力的信息影響,例如廣告。

  • 喜愛(或討厭)某個人就會喜愛(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 —— 包括你還沒有觀察到的方面 —— 這種傾向就叫做光環效應。

  • 我們對一個人性格特徵的觀察順序是隨機的。然而,順序的確很重要,因為光環效應注重第一印象,而後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 采取的避免光環效應的評卷方法遵循了一個普遍原則:消除錯誤的關聯!

  • 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過早下結論對我們理解直覺性思考非常有幫助。

  • 你常會發現:知道得很少反而可以把已知的所有事物都囊括進連貫的思維模式中。

  • 框架效應:同一信息的不同表達方式常常會激發人們不同的情感。“手術後一個月內的存活率是 90%” 的說法要比 “手術後一個月的死亡率是 10%” 更令人安心。同樣,說涼菜 “90% 不含脂肪” 要比說 “10% 含有脂肪” 更具吸引力。很明顯,前述每組句子的深層含義都是相同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但人們通常能讀出不同的含義,而且覺得自己的所見就是事實。

  • 她對這個人的管理技能一無所知。之所以對他印象很好,是因為曾經聽他作過一次精彩的報告。

第 8 章 我們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斷的?#

  • 人們總會結合力量和可信度兩方面因素來評估一個人的能力。

  • 思維的發散性讓我們作出直覺性判斷。

  • 關於思維的發散性,有這樣一個明確的例子:他被問及是否認為這家公司財力雄厚時,他想到的卻是該公司令其鐘情的產品。

第 9 章 目標問題與啟發性問題形影不離#

  • 當大腦處於正常的狀態時,你幾乎對眼前出現的所有事物都有直覺和想法。

  • 啟發式問題就是你繞開原來的問題去回答的那個更簡單的問題。

  • 當人們按照要求對可能性作出判斷時,他們實際上是對其他的事情作了判斷,並且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判斷可能性的任務。遇到很難的 “目標問題” 時,如果腦海中馬上出現了一些與之相關聯且容易回答的 “啟發性問題” 的答案,系統 1 通常便會採取這種 “替代” 的做法,採用替代問題的答案。

  • 立體啟發法:遠處的物體看上去更高大。

  • 對立體圖像大小的印象左右了我們對平面圖大小的判斷。錯覺的產生是由立體圖的啟發導致的。

  • 啟發法的偏見是圖中看上去更遠的物體看上去更大。

  • 你的聯想記憶會快速自動地運用可利用信息編出最恰當的故事。

  • 情感啟發式:因為喜歡,所以認同。

  • 結論的至高無上並不意味著你的思維完全停止運轉了,也不意味著你可以完全忽略信息和合理解釋得出自己的結論。

  • 系統 2 還具有主動搜尋記憶的功能、複雜計算功能、比較功能、規劃功能和決策功能,系統 2 似乎總是處於最高決策地位,並有能力抵制系統 1 的建議,它能使事情放慢,開始進行邏輯分析。

  • 誇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環效應)。

  • 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證據上,忽略不存在的證據(眼見即為事實)。

第 10 章 大數法則與小數定律#

  • 系統 1 非常擅長一種思維模式 —— 自動且毫不費力地識別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即使有時這種關係根本就不存在,它也會這樣認定。

  • 對於一個理性的人來說,無偏見且適度的預測不應該引發問題。

  • 小樣本的出錯風險可能高達 50%。

  • 信息不足時,極端預測和預測罕見事情的願意都源於系統 1。

  • 自信是由你根據可得信息提煉出來的最合理故事的連貫程度決定的。

  • 我們的直覺性預測的確令人鼓舞,但這個預測可能離現實太遠了,還是讓我們再看看手中的信息資料,讓預測回歸到平均狀態吧。

  • 信任多於質疑的普遍性偏見。

  • 系統 1 並不善於質疑。

  • 系統 2 能夠提出質疑,因為它可以同時包含不相容的多種可能性。

  • 小數定律是普遍性偏見的一種表現,即對事物的信任多於質疑。

  • 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對某個人很熟悉也很了解,但事實上,我們對他卻知之甚少。

第 19 章 “知道” 的錯覺#

  • 我們不斷試圖去了解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難免就會產生 “敘事謬誤”。能夠吸引人們眼球的那些說法往往很通俗易懂,那些說法具體而不抽象,它們認為天資、愚蠢和意圖的作用都要超過運氣的作用,它們關注的是少數幾件已經發生的重大事件,而不是無數件並沒有發生的事。

  • 我們人類常會為過去的憾事編造牽強的解釋,並信以為真,以此來蒙蔽自己。

  • 對隨機事件作出因果解釋必然是錯的。

  • 光環效應還有最後一個階段,即給該故事的主角戴上不可戰勝的光環。

  • 谷歌公司的案例也包含了大量的技能,但運氣在公司的實際運作中發揮的作用遠遠超出了故事中所講述的那個水平。運氣的成分越多,從中能學到的就越少。

  • 我們滿心相信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這份信心建立在一個穩妥的基礎之上:我們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無知。

  • 在這個世界裡,規律(例如 6 個女嬰的順序)並不只是偶然發生的,它還是機械的因果聯繫或是人的意志的結果。

  • 後見之明的社會成本。

  • 簡單說來,如果你聽從自己的直覺,就常常會因為把隨機事件看做是有規律的事件而犯錯。

  • 我早就知道 “效應”。

  • 後見之明” 現象。

  • 如果一個事件果真發生了,人們就會誇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預測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並未發生,受試者就會錯誤地回憶說自己當初一直都認為此事發生的可能性不大。

  • 根據發生過的事來改變個人的想法會產生深刻的認知錯覺。

  • 後見之明的偏見對決策者的評估行為有著惡劣影響,它導致觀察者不是根據判斷過程的合理性來評估一個判斷的好壞,而是以結果的好壞作為判斷標準。

  • 我們都需要一顆定心丸,想知道我們的行動會有恰當的結果,想知道。

  • 錨定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 菲利普・羅森茨威格(Philip Rosenzweig)曾寫過一本書 ——《光環效應》(The Halo Effect)。

  • 錨定效應。

  • 人們在對某一未知量的特殊價值進行評估之前,總會事先對這個量進行一番考量,此時錨定效應就會發生。

  • 成功和失敗的故事常會誇大領導風格和管理措施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因此這些故事基本上都沒什麼用。

  • 因為運氣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無法通過對成功的預測推斷出領導水平高低和管理措施優劣。

  • 我們不要帶有結果偏見。儘管結果偏見有時也很管用,但這個決定是很愚蠢的。

  • 暗示就是一種錨定效應。

  • 系統 1 理解句子的方式就是儘量相信其內容的真實性,它對相應想法的選擇性激活會產生一系列的系統性誤差,這些誤差會使我們更容易受騙,更加堅定地相信自己的想法。

  • 大小不同的數字能激發起記憶中不同的觀念體系,而這些帶有偏見的觀念則成為(受試者)估測年度平均溫度的依據,據此作出的估測值也因此帶有一定偏見。

  • 如果你對加利福尼亞的樹所知無幾,卻又被問到紅杉樹是否高於 1200 英尺,此時你可能就會認為這個數字與真實數字相差不遠。因為是那些知道這種樹真實高度的人想出的這個問題,所以這個錨定值也許是個有價值的提示。但是,錨定效應研究有一個重要發現,即錨定值顯然是任意的,它也許和可能有信息價值的錨定值一樣有效。

  • 錨定效應是由這個聯想激發引起的。這個故事是否真實、是否可信一點都不重要。隨機錨定的強大影響是錨定效應的極端例子,因為隨機錨定顯然沒有提供什麼信息。

  • 計劃是為最佳情況設計的方案。當我們預計實際結果時,要避開計劃的錨定效應。想想計劃出現失誤的各種方式也不失為執行計劃的一個方式。

第十二章 科學地利用可得性啟發法#

  • 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有利於團隊關係融洽,時刻對偏見保持警惕是件累人的事。

  • 同樣的偏見對常見的觀察同樣適用,很多合作團隊成員感覺他們做的事超出。

  • 任何情況下,每個人都該牢記這一點。你做的事情偶爾會超出自己的分內事,但你應該知道,當你有可能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你的團隊裡的每個成員也都可能有同感。

  • 可得性偏見會影響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 自我評估是由事件呈現在腦海中的輕鬆度來衡量的。輕鬆地想起某件事的體驗比想起事情的數量更重要。

  • 列出較多改進方法的學生對這一課程的評價也更高。

  • 如果我在回想能體現自己果斷行事的例子時遇到了超乎想像的困難,那說明我根本就不是個果斷行事的人。

  • 這位執行總裁連續多次成功,因此失敗不會輕易在她的腦海中出現。可得性偏見使得她過於自信。

第 13 章 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

  • 可得性效應。

  •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災難的記憶就會變得模糊,擔憂和防備的努力程度也會減弱。

  • 可得性偏見。

  • 糖尿病和哮喘,中風和意外事故。

  • 每組原因中,受試者要指出更常出現的原因並估測兩種可能性的比率,然後將作出的判斷與當時的健康統計數據進行比較。

  • 我們腦海中的世界並不是真實世界的準確反映;我們對事件發生頻率的估測也會受到自己接觸這些信息和頻率與個人情感強烈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 在生活的很多領域中,人們形成的觀點和作出的選擇直接表達出其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傾向,而這些行為完全是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作出的。

  • 情緒啟發式。

  • 當人們更青睞於某項技術時,他們就會認為此項技術更有優勢、風險更小;如果他們不喜歡某項技術,則只會想到其缺點和寥寥幾個優點。

  • 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風險事件演變成公共危機?

  • 公众对风险的认识比专家更深刻。

  • 若专家与其他公民的观点和希冀相矛盾时,人们就不应该完全接受专家的观点。他说,当专家和公众对各自的优先权意见分歧时,“双方必须尊重对方的见解和智慧”。

  • 每个政策问题都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尤其是人们可能作出的抉择和他们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抉择所带来的后果。

  • 效用层叠是一连串自持事件,它可能开始于对相对次要的事件的媒体报道,然后会引起公众恐慌和大规模的政府行动。

  • 关于某一风险的媒体报道能抓住部分公众的注意力,这部分注意力进而会变成激愤和焦虑。这种情感反应本身就是一种宣扬,会推动媒体跟进报道,继而会令人产生更大的焦虑,波及面也更大。

  • 1989 年的艾拉事件。

  • 艾拉事件显然是对一个小问题做出的过激反应。

  • 艾拉事件说明,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 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

  • 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第 14 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 当你怀疑信息的可靠性时,可以做一件事:作概率判断时,往基础比率那方面想。别期望遵循这条原则会很容易 —— 它需要在付出很多努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 贝叶斯定理。

  •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 关注弱点在政治辩论中也很常见。

  • 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指人们会(至少暂时会)将自己对某个团体的看法延伸到这个团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身上(团体存在某些问题,其中的成员无一例外也都会有这些问题)。

  • 为了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付出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然而如果只顾满心欢喜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却否认代价的存在,这种态度是经不起科学推敲的。在政治分歧中依赖情绪启发是很常见的,我们赞同的某些立场无须成本,我们反对的某些立场也没有益处。我们应该有能力可以做得更好。

  •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

  • 受试者知道他们中的一员癫痫发作并希望得到帮助,然而他们觉得可能已经有几个人冲出去并提供了帮助,所以自己可以安然地待在隔间中。

  • 这项实验说明当某人知道其他人也听到了同样的求救信息时,就会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变小了。

  • 改变一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很难,改变一个人对自身阴暗面的看法就更难了。

  • 用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的统计学结果对我们的想法影响更大。但即使是具有说服力的因果关系统计数据也不会改变我们在个人经历中形成的长期坚守或是根深蒂固的信念。

第 17 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 生活给予我们的反馈常常违背常理。

  • 成功 = 天赋 + 运气巨大的成功 = 更多的天赋 + 更多的运气。

  • 有效性的错觉。

  • 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

  •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 最积极的交易者往往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而交易最少的投资者却赢得了最高的收益。

  • 个人投资者常会抛售 “赢利股” 以保持自己的收益,“赢利股” 即为买进后增值的股票,是涨是跌要看 “亏损股” 了。

  • 持久性成就。

  • 众多研究者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那就是几乎所有炒股的人,不管他们对股票是否了解(很少人了解股票),都在玩碰运气的游戏。交易者的主观经验只不过是他们在很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看似明智的猜测而已。然而在高效率的市场中,明智的猜测比瞎猜也准不了多少。

  • 如果你的成功主要是靠运气,那你又能将多少成绩归功于自己呢?

  •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 专家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内容,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

  • 刺猬 “知道一件大事”,对这个世界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理论,它们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说明某些特殊事件,对不按自己的方式看待事情的人往往没有耐心,而且对自己。

  • 而狐狸却相反,它们是更复杂的思想者。它们不相信仅凭一件大事就可以推动历史的进程(例如,他们不可能接受罗纳德・里根与苏联强硬对抗,仅凭个人力量结束冷战的观点)。相反,这些狐狸认识到,很多不同因素和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一结果,这些因素中也包括纯运气因素,而这一结果往往会导致更大、更不可预知的结果。

  • 她就像只刺猬,有一个可以解释所有事情的理论,这让她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她了解这个世界。

第 21 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 为什么专家预测不如简单运算准确?米尔猜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专家试图变得聪明,总想跳出思维的框框,在预测时会考虑将不同特征进行复杂的结合。

  • 由于我们对我们思想中的东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周围环境有微小的变化时,我们会作出不一样的判断。

  • 在一个令人难忘的例子中,道斯指出了婚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预测: 做爱的频率减去争吵的频率。

  • 不要简单地相信直觉判断 —— 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 但也不要完全抛开它。

第 22 章 什么时候可以#

  • 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在我认为批判具有严重的误导性时,我才会做出回应。

  • 学习专业技能,例如高水平的国际象棋、职业篮球以及消防技能,很复杂也很缓慢,因为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涉及的不仅是一项单一的技能,还包含了很多小技巧。

  • 当有人告诉你你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时,不要相信他们,也不要相信自己。

  • 专业技能不是一项单一的技能,而是由许多技能组成的。同一个专业人员可能在她的领域中是个行家,但在别的领域是个新手。

  • 即使判断的是错误的问题,在作出这一判断时仍可能有高度的自信。

第 23 章 努力养成采纳#

  •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 高管们为了抢占资源很容易会提出过于乐观的计划,因此,各个组织面临着控制高管这种倾向的挑战。

第 24 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 一个人不可能采用自己没有想到的那些信息,也许是因为他从来就不知道这些信息吧。

  • 个人及企业会奖励那些提供了冒险且有误导性信息的人,而不是说真话的人。

  • 我遇到的成功的科学家都会夸大他或她正在进行的研究的重要性。我还相信,不爱夸大自己重要性的人在反复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一蹶不振,这种情况也是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结局。

  •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 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克莱恩提议召集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 5~10 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 当一个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在决策上,特别是当领导宣布他的意图时,人们对计划好的步骤的可行性的疑虑就会渐渐减弱,到最后,这样的怀疑还会被认为是对团队和领导的不忠诚。

第 25 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 前景理论。

  • 是穷人买保险、富人卖保险。

  • 这种冒险赌一把的做法在企业家和指挥官们束手无策时总会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 理论诱导的盲区(theory-induced blindness),即一旦你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

  • 你还知道自己对盈亏的态度并非源自对所拥有财富的自我评估。你想得到 100 美元而不想失去 100 美元,其原因并非因为这些钱使你的财富状态有了变化。你只是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 ——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你对失去的厌恶程度远大于你对得到的喜欢程度。

  • 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有三个认知特征。

  • 第三个:损失厌恶。

  • 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很多选择都是喜忧参半的:既有损失的风险也有获利的可能,我们必须要决定是接受这个风险还是拒绝它。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失去 100 美元的恐惧比得到 150 美元的愿望更强烈。

  • 在得失都可能出现的赌局中,损失厌恶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

  • 在前景理论的描述中,对人类产生直接情绪影响的是得与失的情绪,而不是财富和普遍效用的长期前景。

  • 后悔和失望的情感是真实的,做出决策的人当然在做决策时会预测到这些情感。问题是后悔理论会产生一些惊人的预言,使得前景理论中这些情绪的作用变弱,这也就使问题变简单了。

  • 在前景理论中,贫困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的参照点。有些商品是穷人买不起的,因此他们总是 “处于损失中”。他们会觉得自己得到的那一小笔钱算是减少了的损失,而不是所得。这些钱可以帮助一个人向参照点再靠近一点,但穷人却总是徘徊在价值函数坡度最大的地方。

  • 对于穷人来说,花钱就意味着损失。

  • 负面情绪、不负责任的父母和糟糕的反馈比好的情况更具影响力,且人们处理坏消息时比处理好消息更彻底,我们会更在意避开负面的自我定义,而不是追求正面的自我定义,不好的印象和不好的模式比好的情况更容易形成,且不易消失。

  • 长期健康的婚姻关系不仅仅依赖于寻求幸福,更在于避免负面的情况出现。

  • 我们都知道,也许一件事就会毁掉数年时间培养的友谊。

  • 好和坏之间的界限是种参照点,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依赖于当时的情况。

  • 我们发现公平性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利用市场的力量将损失强加给他人。

  • 与预期原理相反,人们对结果的重视程度和对结果可能性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性效应会重视不大可能的结果,而几乎肯定的结果相对于确定的结果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预期原理通过可能性来判定价值,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心理。

  • 在做有长远影响的决策之时,不要太过周密,但也不要完全凭偶然行事。如果你考虑到了一点点,你可能在事后说,“我本可以作出更好的选择”,这种后见之明就更会令你很不甘心。

第 35 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 经验自我是回答 “现在疼吗” 这种问题的,而记忆自我则是回答 “总体如何” 这种问题的。我们只有通过记忆才能保存生活体验,因此,在我们思考生命时,唯一能采取的观点来自于记忆自我。

第 36 章 人生如戏#

  • 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

  • 照相的人并不认为当时的景色只能供自己欣赏片刻,他们将景色当做未来的记忆来收藏。照片对于记忆自我来说很有用,尽管我们很少会长时间或多次观看这些照片,有的照片我们甚至没再看过,但是拍照并不一定就是旅行者的经验自我欣赏风景的最佳方式。

  • 处于恋爱中的人即使在堵车的情况下也可能感到快乐,而处于哀悼中的人就算是看搞笑电影也可能会继续悲伤。然而,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只因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或喜或悲,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关注这件事。例如,从吃中得到快乐,你必须注意到你正在吃东西。

  • 记忆自我与经验自我相抗争的可能性问题比我最初想象的更加复杂。在早期的冰手实验中,过程忽視和峰終定律的結合會使人們作出明顯荒謬的選擇。為什麼人們願意承受沒有必要的痛苦呢?這是受試者的記憶自我作出的選擇,更願意去回憶那些給他們留下更好記憶的體驗,儘管這些選擇會使自己承受更多的痛苦。

  • 判斷某個人是否理性的唯一標準並非是看這個人的信念或是偏好是否合理,而是看它們是否一致。理性指的是邏輯上的一致,即合理與否。

  • 當我們觀察那些行為看似怪異的人時,應該考慮到一種可能 —— 他們這樣做有合理的理由。只有當理由變得不合理時,才會引發心理學上的解釋。

  • 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就是對系統 2 的看法。系統 2 會進行判斷和選擇,但它會認可系統 1 形成的觀點和感覺,或將這些觀點和感覺合理化。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你對某個項目持樂觀態度,只是因為此項目的領導使你想到了自己親愛的姐姐。或是,你或許會厭惡和你的牙醫長得像的人。如果你想尋求一個解釋,就要搜尋記憶,尋找一些像樣的理由,你最後肯定能找到一些。

  • 技能的習得要求有固定的環境、練習的機會,以及對自己想法和做法快速且明確的反饋。

  • 認識到你正處於的認知領域,放慢並要求系統 2 來加以強化。當再次碰到缪勒–莱耶錯覺圖時,你會怎麼做?當你看到有箭頭的線段指向不同的方向時,你會意識到現在你不能相信自己對長度的直覺。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