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推荐值:⭐⭐⭐⭐⭐
摘抄#
序言#
-
我们的主观判断是存在成见的:我们特别容易相信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果,而且研究中对观察样本的收集也不足。
-
人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简单地说就是经验法则)来作艰难的判断。对这种启发性手段的依赖必然会造成其预测带有成见(系统性失误)。对经验法则的依赖必然会导致人们判断时的成见。
-
人们是根据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容易程度来估测事情的重要程度的,而这往往也与媒体报道的广泛程度有关。常被提到的话题就在脑中变得鲜活,而其他的则会慢慢被遗忘。
-
媒体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人们脑中存在的信息不谋而合,所以专制政体对独立媒体施压的现象也不是偶然的了。
-
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第 1 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
按部就班的运算过程便是慢思考。
-
系统 1 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 2 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
-
当人们太过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也不例外。
第 2 章 电影主角和配角#
- 如果人的大脑正处于冲刺的状态,就有可能(对次要信息)产生有效的屏蔽。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
第 3 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
体验过心流的人将其描述为 “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他们对这种状态所带来的愉悦感的描述非常吸引人,米哈里称之为 “最优体验”。
-
以每小时 150 英里的速度骑摩托车和在象棋大赛中角逐都需要付出努力,然而在心流状态下,集中注意力关注吸引人的事并不要求自我控制。因此,我们要将所有资源都用于手头上的任务才好。
-
系统 2 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 1 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
第 4 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
事物在你的大脑中唤起的想法激发出许多其他的想法,而且这些联想的行为在你的大脑中迅速扩展开来。
-
你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其实你错了。
-
在一个专制国家中,到处挂着领袖的肖像不仅能向你传达 “老大哥在看着你” 的感觉,还会使你逐渐丧失自主的思想和独立的行为能力。
第 5 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
系统 1 让人产生熟悉感,系统 2 依靠系统 1 产生的这种熟悉感来作出正误判断。
-
重复能引发放松状态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
第 7 章 字母 “B” 与数字 “13”#
-
有意识的怀疑需要同时在脑中记住多种互不相容的解释,需要付出努力,而这并不是系统 1 的长项。易变和怀疑是系统 2 的职责范围。
-
吉尔伯特提出,在理解一个陈述之前,一定会先试图相信它:如果这个陈述正确的话,你必须先了解它的观点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有这样,你才能决定是否 “怀疑” 它。
-
有系统 2 参与时,我们几乎会相信所有事情。因为系统 1 不仅好骗,还容易产生偏见,而尽管系统 2 掌管怀疑和不信任的大权,但是它有时很忙,不忙时也很懒惰,总会擅离职守。
-
已有证据显示,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
-
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 —— 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 —— 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
-
我们对一个人性格特征的观察顺序是随机的。然而,顺序的确很重要,因为光环效应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
采取的避免光环效应的评卷方法遵循了一个普遍原则:消除错误的关联!
-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过早下结论对我们理解直觉性思考非常有帮助
-
你常会发现:知道得很少反而可以把已知的所有事物都囊括进连贯的思维模式中。
-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 90%” 的说法要比 “手术后一个月的死亡率是 10%” 更令人安心。同样,说凉菜 “90% 不含脂肪” 要比说 “10% 含有脂肪” 更具吸引力。很明显,前述每组句子的深层含义都是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但人们通常能读出不同的含义,而且觉得自己的所见就是事实。
-
她对这个人的管理技能一无所知。之所以对他印象很好,是因为曾经听他作过一次精彩的报告。
第 8 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
人们总会结合力量和可信度两方面因素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
-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
关于思维的发散性,有这样一个明确的例子:他被问及是否认为这家公司财力雄厚时,他想到的却是该公司令其钟情的产品。
第 9 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
当大脑处于正常的状态时,你几乎对眼前出现的所有事物都会有直觉和想法
-
启发式问题就是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
-
当人们按照要求对可能性作出判断时,他们实际上是对其他的事情作了判断,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判断可能性的任务。遇到很难的 “目标问题” 时,如果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关联且容易回答的 “启发性问题” 的答案,系统 1 通常便会采取这种 “替代” 的做法,采用替代问题的答案。
-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
对立体图像大小的印象左右了我们对平面图大小的判断。错觉的产生是由立体图的启发导致的。
-
启发法的偏见是图中看上去更远的物体看上去更大。
-
你的联想记忆会快速自动地运用可利用信息编出最恰当的故事。
-
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
结论的至高无上并不意味着你的思维完全停止运转了,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完全忽略信息和合理解释得出自己的结论
-
系统 2 还具有主动搜寻记忆的功能、复杂计算功能、比较功能、规划功能和决策功能,系统 2 似乎总是处于最高决策地位,并有能力抵制系统 1 的建议,它能使事情放缓,开始进行逻辑分析
-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第 10 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
系统 1 非常擅长一种思维模式 —— 自动且毫不费力地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
-
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无偏见且适度的预测不应该引发问题
-
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 50%
-
信息不足时,极端预测和预测罕见事情的愿意都源于系统 1
-
自信是由你根据可得信息提炼出来的最合理故事的连贯程度决定的
-
我们的直觉性预测的确令人鼓舞,但这个预测可能离现实太远了,还是让我们再看看手中的信息资料,让预测回归到平均状态吧。
-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
系统 1 并不善于质疑
-
系统 2 能够提出质疑,因为它可以同时包含不相容的多种可能性
-
小数定律是普遍性偏见的一种表现,即对事物的信任多于质疑
-
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对某个人很熟悉也很了解,但事实上,我们对他却知之甚少
第 19 章 “知道” 的错觉#
-
我们不断试图去了解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就会产生 “叙事谬误”。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那些说法往往很通俗易懂,那些说法具体而不抽象,它们认为天资、愚蠢和意图的作用都要超过运气的作用,它们关注的是少数几件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不是无数件并没有发生的事
-
我们人类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
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
光环效应还有最后一个阶段,即给该故事的主角戴上不可战胜的光环。
-
谷歌公司的案例也包含了大量的技能,但运气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故事中所讲述的那个水平。运气的成分越多,从中能学到的就越少。
-
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这份信心建立在一个稳妥的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无知。
-
在这个世界里,规律(例如 6 个女婴的顺序)并不只是偶然发生的,它还是机械的因果联系或是人的意志的结果
-
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
简单说来,如果你听从自己的直觉,就常常会因为把随机事件看做是有规律的事件而犯错
-
我早就知道 “效应”
-
后见之明” 现象
-
如果一个事件果真发生了,人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受试者就会错误地回忆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
根据发生过的事来改变个人的想法会产生深刻的认知错觉
-
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
我们都需要一颗定心丸,想知道我们的行动会有恰当的结果,想知道
-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
菲利普・罗森茨威格(Philip Rosenzweig)曾写过一本书 ——《光环效应》(The Halo Effect)
-
锚定效应
-
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
-
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常会夸大领导风格和管理措施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因此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没什么用。
-
因为运气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无法通过对成功的预测推断出领导水平高低和管理措施优劣
-
我们不要带有结果偏见。尽管结果偏见有时也很管用,但这个决定是很愚蠢的。
-
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
系统 1 理解句子的方式就是尽量相信其内容的真实性,它对相应想法的选择性激活会产生一系列的系统性误差,这些误差会使我们更容易受骗,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想法
-
大小不同的数字能激发起记忆中不同的观念体系,而这些带有偏见的观念则成为(受试者)估测年度平均温度的依据,据此作出的估测值也因此带有一定偏见
-
如果你对加利福尼亚的树所知无几,却又被问到红杉树是否高于 1200 英尺,此时你可能就会认为这个数字与真实数字相差不远。因为是那些知道这种树真实高度的人想出的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锚定值也许是个有价值的提示。但是,锚定效应研究有一个重要发现,即锚定值显然是任意的,它也许和可能有信息价值的锚定值一样有效
-
锚定效应是由这个联想激发引起的。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是否可信一点都不重要。随机锚定的强大影响是锚定效应的极端例子,因为随机锚定显然没有提供什么信息。
-
计划是为最佳情况设计的方案。当我们预计实际结果时,要避开计划的锚定效应。想想计划出现失误的各种方式也不失为执行计划的一个方式。
第十二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时刻对偏见保持警惕是件累人的事。
-
同样的偏见对常见的观察同样适用,很多合作团队成员感觉他们做的事超出。
-
任何情况下,每个人都该牢记这一点。你做的事情偶尔会超出自己的分内事,但你应该知道,当你有可能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的团队里的每个成员也都可能有同感。
-
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
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
-
列出较多改进方法的学生对这一课程的评价也更高。
-
如果我在回想能体现自己果断行事的例子时遇到了超乎想象的困难,那说明我根本就不是个果断行事的人
-
这位执行总裁连续多次成功,因此失败不会轻易在她的脑海中出现。可得性偏见使得她过于自信。
第 13 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
可得性效应
-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灾难的记忆就会变得模糊,担忧和防备的努力程度也会减弱
-
可得性偏见
-
糖尿病和哮喘,中风和意外事故
-
每组原因中,受试者要指出更常出现的原因并估测两种可能性的比率,然后将作出的判断与当时的健康统计数据进行比较
-
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
在生活的很多领域中,人们形成的观点和作出的选择直接表达出其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倾向,而这些行为完全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作出的
-
情绪启发式
-
当人们更青睐于某项技术时,他们就会认为此项技术更有优势、风险更小;如果他们不喜欢某项技术,则只会想到其缺点和寥寥几个优点
-
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
-
公众对风险的认识比专家更深刻
-
若专家与其他公民的观点和希冀相矛盾时,人们就不应该完全接受专家的观点。他说,当专家和公众对各自的优先权意见分歧时,“双方必须尊重对方的见解和智慧”。
-
每个政策问题都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尤其是人们可能作出的抉择和他们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抉择所带来的后果
-
效用层叠是一连串自持事件,它可能开始于对相对次要的事件的媒体报道,然后会引起公众恐慌和大规模的政府行动
-
关于某一风险的媒体报道能抓住部分公众的注意力,这部分注意力进而会变成激愤和焦虑。这种情感反应本身就是一种宣扬,会推动媒体跟进报道,继而会令人产生更大的焦虑,波及面也更大
-
1989 年的艾拉事件
-
艾拉事件显然是对一个小问题做出的过激反应
-
艾拉事件说明,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
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
-
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第 14 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
当你怀疑信息的可靠性时,可以做一件事:作概率判断时,往基础比率那方面想。别期望遵循这条原则会很容易 —— 它需要在付出很多努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
贝叶斯定理
-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
关注弱点在政治辩论中也很常见
-
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指人们会(至少暂时会)将自己对某个团体的看法延伸到这个团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身上(团体存在某些问题,其中的成员无一例外也都会有这些问题)。
-
为了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付出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然而如果只顾满心欢喜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却否认代价的存在,这种态度是经不起科学推敲的。在政治分歧中依赖情绪启发是很常见的,我们赞同的某些立场无须成本,我们反对的某些立场也没有益处。我们应该有能力可以做得更好。
-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
-
受试者知道他们中的一员癫痫发作并希望得到帮助,然而他们觉得可能已经有几个人冲出去并提供了帮助,所以自己可以安然地待在隔间中
-
这项实验说明当某人知道其他人也听到了同样的求救信息时,就会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变小了。
-
改变一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很难,改变一个人对自身阴暗面的看法就更难了。
-
用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的统计学结果对我们的想法影响更大。但即使是具有说服力的因果关系统计数据也不会改变我们在个人经历中形成的长期坚守或是根深蒂固的信念
第 17 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
生活给予我们的反馈常常违背常理。
-
成功 = 天赋 + 运气巨大的成功 = 更多的天赋 + 更多的运气。
-
有效性的错觉
-
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
-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
最积极的交易者往往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而交易最少的投资者却赢得了最高的收益。
-
个人投资者常会抛售 “赢利股” 以保持自己的收益,“赢利股” 即为买进后增值的股票,是涨是跌要看 “亏损股” 了
-
持久性成就。
-
众多研究者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那就是几乎所有炒股的人,不管他们对股票是否了解(很少人了解股票),都在玩碰运气的游戏。交易者的主观经验只不过是他们在很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看似明智的猜测而已。然而在高效率的市场中,明智的猜测比瞎猜也准不了多少。
-
如果你的成功主要是靠运气,那你又能将多少成绩归功于自己呢?
-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
专家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内容,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
-
刺猬 “知道一件大事”,对这个世界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理论,它们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说明某些特殊事件,对不按自己的方式看待事情的人往往没有耐心,而且对自己
-
而狐狸却相反,它们是更复杂的思想者。它们不相信仅凭一件大事就可以推动历史的进程(例如,他们不可能接受罗纳德・里根与苏联强硬对抗,仅凭个人力量结束冷战的观点)。相反,这些狐狸认识到,很多不同因素和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一结果,这些因素中也包括纯运气因素,而这一结果往往会导致更大、更不可预知的结果。
-
她就像只刺猬,有一个可以解释所有事情的理论,这让她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她了解这个世界。
第 21 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
为什么专家预测不如简单运算准确?米尔猜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专家试图变得聪明,总想跳出思维的框框,在预测时会考虑将不同特征进行复杂的结合。
-
由于我们对我们思想中的东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周围环境有微小的变化时,我们会作出不一样的判断。
-
在一个令人难忘的例子中,道斯指出了婚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预测: 做爱的频率减去争吵的频率。
-
不要简单地相信直觉判断 —— 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 但也不要完全抛开它。
第 22 章 什么时候可以#
-
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在我认为批判具有严重的误导性时,我才会做出回应。
-
学习专业技能,例如高水平的国际象棋、职业篮球以及消防技能,很复杂也很缓慢,因为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涉及的不仅是一项单一的技能,还包含了很多小技巧。
-
当有人告诉你你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时,不要相信他们,也不要相信自己。
-
专业技能不是一项单一的技能,而是由许多技能组成的。同一个专业人员可能在她的领域中是个行家,但在别的领域是个新手。
-
即使判断的是错误的问题,在作出这一判断时仍可能有高度的自信。
第 23 章 努力养成采纳#
-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
高管们为了抢占资源很容易会提出过于乐观的计划,因此,各个组织面临着控制高管这种倾向的挑战。
第 24 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
一个人不可能采用自己没有想到的那些信息,也许是因为他从来就不知道这些信息吧。
-
个人及企业会奖励那些提供了冒险且有误导性信息的人,而不是说真话的人。
-
我遇到的成功的科学家都会夸大他或她正在进行的研究的重要性。我还相信,不爱夸大自己重要性的人在反复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一蹶不振,这种情况也是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结局
-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
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克莱恩提议召集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 5~10 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
当一个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在决策上,特别是当领导宣布他的意图时,人们对计划好的步骤的可行性的疑虑就会渐渐减弱,到最后,这样的怀疑还会被认为是对团队和领导的不忠诚。
第 25 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
前景理论
-
是穷人买保险、富人卖保险。
-
这种冒险赌一把的做法在企业家和指挥官们束手无策时总会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
理论诱导的盲区(theory-induced blindness),即一旦你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
-
你还知道自己对盈亏的态度并非源自对所拥有财富的自我评估。你想得到 100 美元而不想失去 100 美元,其原因并非因为这些钱使你的财富状态有了变化。你只是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 ——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你对失去的厌恶程度远大于你对得到的喜欢程度。
-
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有三个认知特征
-
第三个:损失厌恶
-
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很多选择都是喜忧参半的:既有损失的风险也有获利的可能,我们必须要决定是接受这个风险还是拒绝它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失去 100 美元的恐惧比得到 150 美元的愿望更强烈
-
在得失都可能出现的赌局中,损失厌恶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
-
在前景理论的描述中,对人类产生直接情绪影响的是得与失的情绪,而不是财富和普遍效用的长期前景。
-
后悔和失望的情感是真实的,做出决策的人当然在做决策时会预测到这些情感。问题是后悔理论会产生一些惊人的预言,使得前景理论中这些情绪的作用变弱,这也就使问题变简单了。
-
在前景理论中,贫困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的参照点。有些商品是穷人买不起的,因此他们总是 “处于损失中”。他们会觉得自己得到的那一小笔钱算是减少了的损失,而不是所得。这些钱可以帮助一个人向参照点再靠近一点,但穷人却总是徘徊在价值函数坡度最大的地方。
-
对于穷人来说,花钱就意味着损失。
-
负面情绪、不负责任的父母和糟糕的反馈比好的情况更具影响力,且人们处理坏消息时比处理好消息更彻底,我们会更在意避开负面的自我定义,而不是追求正面的自我定义,不好的印象和不好的模式比好的情况更容易形成,且不易消失。
-
长期健康的婚姻关系不仅仅依赖于寻求幸福,更在于避免负面的情况出现。
-
我们都知道,也许一件事就会毁掉数年时间培养的友谊。
-
好和坏之间的界限是种参照点,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依赖于当时的情况。
-
我们发现公平性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利用市场的力量将损失强加给他人。
-
与预期原理相反,人们对结果的重视程度和对结果可能性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性效应会重视不大可能的结果,而几乎肯定的结果相对于确定的结果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预期原理通过可能性来判定价值,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心理。
-
在做有长远影响的决策之时,不要太过周密,但也不要完全凭偶然行事。如果你考虑到了一点点,你可能在事后说,“我本可以作出更好的选择”,这种后见之明就更会令你很不甘心。
第 35 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 经验自我是回答 “现在疼吗” 这种问题的,而记忆自我则是回答 “总体如何” 这种问题的。我们只有通过记忆才能保存生活体验,因此,在我们思考生命时,唯一能采取的观点来自于记忆自我。
第 36 章 人生如戏#
-
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
-
照相的人并不认为当时的景色只能供自己欣赏片刻,他们将景色当做未来的记忆来收藏。照片对于记忆自我来说很有用,尽管我们很少会长时间或多次观看这些照片,有的照片我们甚至没再看过,但是拍照并不一定就是旅行者的经验自我欣赏风景的最佳方式。
-
处于恋爱中的人即使在堵车的情况下也可能感到快乐,而处于哀悼中的人就算是看搞笑电影也可能会继续悲伤。然而,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只因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或喜或悲,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关注这件事。例如,从吃中得到快乐,你必须注意到你正在吃东西。
-
记忆自我与经验自我相抗争的可能性问题比我最初想象的更加复杂。在早期的冰手实验中,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的结合会使人们作出明显荒谬的选择。为什么人们愿意承受没有必要的痛苦呢?这是受试者的记忆自我作出的选择,更愿意去回忆那些给他们留下更好记忆的体验,尽管这些选择会使自己承受更多的痛苦。
-
判断某个人是否理性的唯一标准并非是看这个人的信念或是偏好是否合理,而是看它们是否一致。一个理性的人可以有好恶,但他的偏好要前后一致。理性指的是逻辑上的一致,即合理与否。
-
当我们观察那些行为看似怪异的人时,应该考虑到一种可能 —— 他们这样做有合理的理由。只有当理由变得不合理时,才会引发心理学上的解释。
-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就是对系统 2 的看法。系统 2 会进行判断和选择,但它会认可系统 1 形成的观点和感觉,或将这些观点和感觉合理化。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对某个项目持乐观态度,只是因为此项目的领导使你想到了自己亲爱的姐姐。或是,你或许会厌恶和你的牙医长得像的人。如果你想寻求一个解释,就要搜寻记忆,寻找一些像样的理由,你最后肯定能找到一些。
-
技能的习得要求有固定的环境、练习的机会,以及对自己想法和做法快速且明确的反馈。
-
认识到你正处于的认知领域,放缓并要求系统 2 来加以强化。当再次碰到缪勒–莱耶错觉图时,你会怎么做?当你看到有箭头的线段指向不同的方向时,你会意识到现在你不能相信自己对长度的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