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ca

lca

真正的不自由,是在自己的心中设下牢笼。

《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閱讀記錄

image

1#

  • 我們刻意避免按照固定的行程前進,寧可隨心所欲地走走停停,因為旅行本身遠比趕赴某一個目的地更加惬意。

  • 我們總是很忙,沒有時間好好交談,結果日復一日地過著無聊的生活,單調得讓人幾年後想起來不禁懷疑,究竟時間都去哪兒了,同時又遺憾於它的流逝。

  • 我們都沒說話,在一起旅行這麼久,彼此已經非常熟悉,只要交換個眼神就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 除非他真正感覺需要別人的幫助,否則別人的介入只會引起他的厭煩。

  • 如果你試過修理水龍頭,但是情況依舊,那就表示你命中注定有個會滴水的水龍頭。

2#

  • 我認為只有在情緒不對的時候,身體上的不適才會凸顯,那時你滿腦子不快,看什麼都不對勁。但是如果情緒正常的話,身體上的不適就無關緊要了。看看思薇雅,我不覺得她有任何不快。

  • 也許這無盡的草原和長風能使她明白,當你接納了單調和無聊,你就能看到背後另有深意。

  • 那部收音機是一條線索,一邊工作一邊聽音樂是沒有辦法真正思考的,或許他們並不認為自己的工作需要任何思考,只不過是玩弄幾把扳手罷了。

  • 我不想匆忙行事,因為匆忙本身就是一種要不得的二十世紀態度。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關心它,只想去做別的事。所以我想慢慢來,仔細而透徹地,用我找到被剪斷的銷子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才能發現原因,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3#

  • 其實現代人未必比以前的人聰明,人的智商並沒有多大改變,那些印第安人和中世紀的人跟我們都差不多,但是彼此所處的環境不同。在以前的環境中,他們認為鬼神是存在的,就像現代人認為原子、質子、光子和量子是存在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相信有鬼,也就是說,現代人也有屬於他們的鬼神,你知道的。

4#

  • 通常我會選一本他不懂的書,以備對答之用,我先讀一兩個句子,然後等他一連串地發問,然後回答他的問題,之後再讀一兩個句子。用這樣的方法讀經典作品很有用,它們一定是用這種方式寫成的。有的時候,整個晚上我們都在不斷閱讀、討論,而往往只讀了兩三頁,這是一個世紀以前的閱讀方式…… 當時肖陶擴非常流行,除非你也這樣做,否則你就不知道究竟有多麼愉快。

7#

  • 人終有一死,然而畢竟活著就是人生最終的目的。所以人類中最聰明的頭腦就努力攻克各種疾病,希望人可以活得長一點。只有瘋子才會追問為何如此。一個人追求長壽,就是為了活得更久。人生沒有別的目的,這就是斐德洛追尋的鬼魂所說的。

  • 他們錯以為人格是一種物品,就好像一套衣服,可以讓人換穿,但是,一個人除了人格之外,還有什麼呢?只有一些骨和肉罷了,或許還有一些統計數字,但是肯定沒有人在其中,因此人只是人格穿上骨肉和一些統計數字罷了,而不是別的。

9#

  • 要解決常識無法解決的難題,就要通過你的觀察和手冊當中所提供的結構,不斷交替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如此才能找到解決之道。對這個交織過程的正確運用,正式地說就是科學方法。

10#

  • 他曾經讀過一段話,並反復說給自己聽,因此如今我能原原本本地復述出來,開頭是這樣的:在科學的殿堂裡有許多深宅大院…… 有各種人住在其中,而他們住在這兒的動機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有些人傾心於科學是因為有優越的智力,科學成了他們獨有的活動,在其中他們得到了生動的經驗,也滿足了他們的野心。有一些人則完全是為了實用的目的,而將自己思考的產物獻在祭壇上。如果上帝派來的天使將上面兩種人從殿裡驅逐出去,那麼殿裡顯然會空曠許多,但是裡面仍然會住著一批古今人物…… 如果殿裡本來只住著前述兩種人,那麼如今的它就只不過是一座空木屋,只有四處攀爬的蔓草…… 那些得到天使青睞的人…… 有些古怪、沉默和孤獨,除了同是不受歡迎的人之外,彼此之間少有相似之處。是什麼把他們帶進殿堂裡的…… 答案不一而足…… 逃避平凡生活的蕪雜和無可救藥的厭倦;逃離自己欲望的束縛。一個脾氣好的人想要逃離喧鬧、令人緊張的環境,而來到寂靜的高山,在這裡你極目遠眺,透過靜謐清新的空氣,愉快地描摹永恆寧靜的山色。這段話出自年輕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 1918 年的演講。
  • 然而這些法則無法通過邏輯推理獲得,唯有通過建立在對經驗的深切理解之上的自覺,才可以達到……

11#

  • 他認為像學校、教會、政府和政治組織這種機構,都是想用某種特定的目標而非真理來引導別人的思考,以使他們的機構能夠存活下去,好控制別人來繼續為這些機構服務。

13#

  • 只是不斷地上課、上課、上課,一直上到你的心靈枯竭,創造力也消失了。而你成了一部機器,不斷地對那些如潮水般湧來的天真學生重複同樣枯燥乏味的教材。他們不了解為什麼你變得這麼乏味,因而對你失去了尊敬,還使你惡名昭彰。你不斷上課、上課、上課的原因是,這是經營一所學校最經濟的方法,會讓外界的人誤以為學生得到了真正的教育。
  • 真正的大學本質上並不是物質的,也不是警察所能保護的一些建築。
  • 真正的大學並不聽命於任何民意機關,也不是由任何建築物所構成的,只要它自己宣布這個地方已不再是聖所,真正的大學就已經消失,所遺留下來的只是一些磚牆、藏書和種種物質的結構罷了。
  • 真正的大學並沒有特定的地點,也沒有校產;既不支付薪水,也不接受物質的報酬。真正的大學是心靈的世界,是多少世紀以來流傳給我們的理性思想,它不存在於任何特定的建築物之內。這種心靈的世界,許多世紀以來都是通過一群所謂的教授所傳遞的,而教授這個頭銜並不是真正大學的一部分,大學的本質在於流傳下來的理性自身。
  • 他們認為,學校的教授既然領了薪水,一旦得到上面的指示,就應該拋棄自己的見解,毫無異議地接受學校的指揮,就像受雇於一般公司,處處要為老闆說話一樣。

14#

  • 到達目的地還不如在旅途中。
  • 突然間太陽落下山頭,整個峽谷變得一片漆黑。
  • 工作的藝術便不僅依賴於機器的物質層面,還依賴於你自己的思想和心靈。
  • 其實這種想法並不奇怪,有時候你只要把新手或蹩腳的人和高手作比較,就會發現其中的差異。老手根本就不會照著指示去做,他邊做邊取捨,因此必須全神貫注於手上的工作,即使他沒有刻意這樣做,他的動作和機器之間也自然地有一種和諧感。他不需要遵照任何書面的指示,因為手中物質的本質決定了他的思路和動作,同時他的思路和動作也在不斷改變他手中物質的本質。所以物質和他的思想一同不斷地改變,直到他的內心與物質同時達到正常與平靜。
  • 你如果一直向前看,或者只看到目前的狀況,對你並沒有任何意義。一旦你回顧以往,就會看到一種模式隱隱出現。如果你從這個模式出發,那麼很可能會迸發出一些東西。剛才有關科學和藝術的見解,來自從我自己的人生中浮現出的模式,它代表了一種超越,我想那是別的許多人也想超越的。
  • 理性的方法不可能解決理性自己所產生的問題。
  • 每到拓展根基的時候,世事就會變得像現在一樣混淆不清,而且目標不明。
  • 但問題是,文章總有一股上帝般的口氣,好像談論的東西能夠永垂不朽。然而情況不是這樣的,人們應該了解,這只不過是一個人在特定的時空和環境背景下發表的看法,僅止於此,但是你無法在文章當中使人明白這一點。

15#

  • 此時此刻,他就是他自己,而不是被他或別人所期待成為的什麼人,方寸之地,包容如許……

16#

  • 就好像我們身後山谷裡的那些人,大部分望著靈性的高峰,但是一生從來不曾攀上去過,只是聽聽別人的經驗就已經滿足,而自己不願意花費任何心血。另一些人則是靠著有經驗的向導,他們知道最安全的路,因此能夠順利到達他們的目的地。但是還有另外一批人,不但沒有經驗,而且不太相信別人的經驗,想要走出自己的路。
  • 在這個太空時代,天堂在上的意義已經逐漸消失。哪裡才是上呢?然而,雖然因為語言上的僵化,這些舊路即將喪失它們的日常意義,甚至封閉了,但這並不表示山已經消失了,它仍然在那兒,只要人有意識,它就存在。
  • 每件事都有無窮的假設,你觀察得越多,你看到的就越多。
  • 模仿似乎是一種外界的壓迫,小孩子從來不會這樣,似乎是後來附加上去的,也很可能是學校教育的結果。
  • 如果說大部分學生來學校受教育不是為了學位和分數,實在有點虛偽。當然,確實有些學生只是單純為了受教育而來的學校,但是學校裡機械化的教學方式很快就使他們放棄了自己的理想。
  • 因為多年來胡蘿蔔和鞭子的教育方式,造成了他思考上的惰性。就好像一頭驢子:“如果你不打我,我就不工作。” 如果沒有任何人鞭打他,他就不會努力工作。而訓練他去拉的文明的車子,很可能就會因此而走慢了一點。
  • 這名像驢子一樣、假設出來的學生會繼續遊蕩一陣子,他可能得到另外一個像他拋棄的教育一樣珍貴的學習機會,就是所謂的 “社會大學”,不再浪費時間和金錢去做一頭高級的驢子。他可能找到一份工作,安然地做一頭低級的驢子
  • 短則六個月,長則五年,很可能會發生變化,他對自己每天機械化的工作越來越不感興趣,過去被學校的理論和分數所壓抑的創造本能,現在很可能因為工作的無聊而被喚醒了。他花了數千個鐘頭去解決機械方面的問題,因此對機械設計越來越有興趣。他可能想要自己設計機器,因為他相信自己會做得更好,於是嘗試改造一些發動機。成功之後,就想要更大的成功。然而這個時候,他可能會遇到瓶頸,因為他沒有理論基礎。於是,他就會發現以前自己絲毫不感興趣並覺得一無是處的理論,現在變得有了一些值得敬重之處。
  • 他不需要別人強迫他去學習,他的動力來自於內在。
  • 越聰明越認真的學生越不需要分數,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學問的本身比較感興趣。而越懶惰越愚笨的學生則越需要分數,因為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否及格了。
  • 正是這個實驗,暴露出評分制度的缺陷,引發了斐德洛對良質的追問。評分制度會掩蓋教學的失敗。如果老師很差勁,很可能一整個學期都沒有教學生任何東西,而是根據一些沒有多大意義的測驗編排出分數,然後讓人以為有些人學得好,有些人學得不好。但是一旦取消了分數,學生會每天被迫思考到底學到了什麼,老師教了什麼,目標是什麼,作業如何達到目標,等等。因此,取消分數之後,就產生了一個非常令人恐懼而又龐大的真空地帶。

17#

  • 完全按照他的規則寫作的學生注定要喪失創造力,或者寫不出能夠反映自己真正水準的文章。

  • 克倫威爾曾經說過:“一個沒有目標的人才能爬到最高。”

18#

  • 在哲學上有一個分支專門討論良質的定義,就是所謂的美學,它提出來的問題就是何謂美感。
  • “值得” 就是一個良質的字眼,人生將不再有任何價值或是目標。
  • 這種世界以知識為主,但它的基本原則並不僅僅是知識。對這種世界運作方式的基本態度是,假設這種世界的運行要倚靠法則 —— 理性 —— 人類的進步就在於發現這些法則,並且為了滿足自我的欲望而應用這些法則。
  • 如果你把登上山頂作為目標,你會辛苦得多,而這只是名義上的目標,真正的目標,是體驗登山的每一分鐘,同樣是到達山頂,卻要愉悅得多。我們慢慢往上爬,不把怨怒背在身上。
  • 浪漫的人欣賞良質本身,古典的人則試圖把它切成一些認知模塊以作他用。
  • 良質是知識的樞紐,圍繞著它,知識可以排列出各種樣式。

19#

  • 那些物理性質都可以借用儀器測量,而他的良質 —— 卓越、價值、善 —— 卻不屬於物理範疇,所以無法測量。

  • 大人訓練小孩子不去做他們喜歡的事,但是…… 但什麼呢?當然!要去做別人喜歡的事。而別人是指誰呢?父母、老師、督學、警察、法官、上司、國王、獨裁者,這些都是權威。一旦你被訓練得輕視自己的喜好,那麼當然你就會對別人更加順服 —— 變成好奴隸。一旦你學會不做自己喜歡的事,那麼你就會為系統所接受。

  • 根據斐德洛的見解,這個世界是由三種事物所組成的,就是心、物和良質。

21#

  • 現在我們起碼可以知道良質與佛陀在古英語中的字根其實是同一個(Good 和 God)。

24#

  • 良質就是佛陀。良質就是科學的現實。良質就是藝術的目標。這些觀念仍然需要融入日常生活當中來認識。而最實用又與日常息息相關的方法莫過於我一直提到的 —— 修理摩托車。

  • 真正的知識火車並不是靜止的狀態,因此也不能叫停和分解。

25#

  • 有一群人從來不知道世界上有良質的存在,為了製造美感和利益,就在科技醜陋的外表上蒙了一層厚厚的浪漫的虛偽。

  • 當一個人沒有與所做的工作疏離的感覺,就可以說是在關心自己的工作,這就是關心的真正意義 —— 對自己手中的工作產生認同感。當一個人產生這種認同感的時候,他就會看到關心的另外一面 —— 良質。

26#

  • 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長久的安靜,看見、聽見、感受到真正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會充滿進取心。進取心不是某種稀奇古怪的東西。
  • 良質關係,也就是機器與人的關係。
  • 如果你一時無法謙虛下來,有一個方法,就是無論如何也要裝出這種態度。因為如果你刻意地假設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那麼一旦事實證明的確如此,你的進取心反而會提升。你會繼續這樣做,一直到事實證明你的假設是錯誤的。
  • 當你覺得很厭倦的時候,一定要停手!放下工作去看場表演,打開電視機或者收工。隨便做什麼,就是別碰那台機器。如果你不停下來,接下來很可能就會出大問題。所有的枯燥和問題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突然爆發出來,於是你就真正地動彈不得了。
  • 你真正在維修的車子,其實是 “你自己”。外面的那部機器和裡面的這個人並不是互不相干的,它們會一同親近良質或者遠離良質。

30#

  • 一個無能的人才容易受教。而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總會帶給別人威脅感。

  • 綿羊能過怎樣的生活,決定權在牧羊人。

  • 現在城市的陰影籠罩在他身上,在他奇特的觀念中,這個城市變成了他信仰的對立面,並不是良質的大本營,反而是形式與本質的大本營,像鋼筋水泥的船塭和道路、磚塊、柏油路、零件、老舊的收音機、鐵軌、動物的屍體 —— 形式和本質,沒有良質。這就是這個城市的靈魂。盲目、巨大、邪惡而沒有仁性;夜裡你可以看到南方有大火爐燃起熊熊的火焰,而在啤酒、比薩和洗衣店招牌之間是濃厚的煤灰,沿著街邊則有許多不知名而沒有意義的招牌。

  • 這首詩還提到,“沒有任何人能替你去走”。它的內涵似乎超過了字面的意義,“你必須要獨自經過那死荫的幽谷”。

31#

  • 我靠著取悅別人過活,這樣才能脫身。你揣測別人希望聽到你說什麼,然後假裝主動又自然地說出來,這樣才能脫身。一定要讓別人信服才行。我如果不背棄他,恐怕到現在還在醫院裡。他卻始終忠實於自己的信念,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區別,克里斯知道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覺得他是活生生的人,而我才是鬼魂。

32#

  • ** 人只要活著就會發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 但是我現在有一種以前沒有過的感覺,這種感覺並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內裡:我們贏了。情況正在慢慢好起來。我們幾乎可以這樣期待。

與波西格對話#

  • 如果讀者想對思想了解得更多,那麼續作《萊拉》不妨一讀。

  • 良質是藝術與技術的共同基礎。

關於本書#

  • 從最終意義上說,這是一部關於活著和怎樣活著,並使你深思為什麼的書。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