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lca

lca

真正的不自由,是在自己的心中设下牢笼。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閱讀筆記

image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推薦值:⭐⭐⭐⭐⭐

簡介:

一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幸福的青年,聽到了一名哲人主張的「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來挑戰,兩人展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和辯論,在一夜一夜過去後,青年開始思考,為什麼「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第一次以對話的形式看一本書,通過青年與哲人的對話引申出人生中遇到的各種課題,這些課題包括幸福、愛、性格、人生意義的探索等,也有很多觀點離經叛道,你可能剛看的時候無法接受。
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是勇氣,承擔自由和責任,都需要無畏的勇氣,我們踌躇不前、無法改變,也正是因為沒有勇氣去改變。阿德勒通過目的論而不是原因論去看待很多事,過去的痛苦已經過去,而未來的改變需要去忘記痛苦,不能因為過去的痛苦而讓自己不去改變,目的是改變人生,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書中也告訴我們人際關係是煩惱的來源,在人際關係中,很多人都是活在別人的世界裡,父母告訴你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你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糾結半天甚至更久,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擺脫了人際關係,這些問題都會煙消雲散,但人是群體動物,人際關係不可能去擺脫,所以需要擺正心態。
以前甚至現在,我都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自己說錯了話、或者被人討厭,會自責,是不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為什麼這麼差勁。別人真的會那麼關注你嗎?也許不會,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告訴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活出自己。
阿德勒告訴我們應該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離出來,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很多父母、同事、朋友都會以「為你好」之類的話,你應該這樣做,而不應該那樣做,這是典型的支配欲作怪。
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並不是你的課題,這也是以前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有人說不喜歡我,而我也告訴 TA,我也並不需要每一個人都喜歡我,人很難做到每一個人都喜歡你。

其他一些精彩和值得思考的觀點: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人際關係的起點是「課題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反對賞罰分明式的教育,發展橫向關係,多去鼓勵。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建立共同體感覺,需要做到三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


摘要

引言#

  • 人一旦長大,就會被複雜的人際關係所困擾,被諸多的責任所牽絆。工作、家庭或者社會責任,一切都是。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 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也許是因為這樣,他往往過於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無法衷心地去祝福別人的幸福,從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惡的痛苦境地。
  • 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 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 「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 —— 所謂的心理創傷 —— 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 我們大家都是在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 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裡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從別人那裡得到的答案只不過是對症療法而已,沒有什麼價值。
  • 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
  • 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 你把自己說成不幸的人,還說想要馬上改變,甚至說想要變成別人。儘管如此還是沒能改變,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你在不斷地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心。
  • 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鬆、更能安心。
  •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 要有「摈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
  • 我有一位年輕朋友,雖然夢想著成為小說家,但卻總是寫不出作品。他說是因為工作太忙、寫小說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才寫不出來作品,也從未參加過任何比賽。但真是如此嗎?實際上,他是想通過不去比賽這一方式來保留一種「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願出去被人評價,更不願去面對因作品拙劣而落選的現實。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時間我也可以、只要環境具備我也能寫、自己有這種才能」之類的可能性中。或許再過 5 年或者 10 年,他又會開始使用「已經不再年輕」或者「也已經有了家庭」之類的藉口。
  • 阿德勒的目的論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 為了達到不要喜歡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點而不看優點。
  • 對自己沒有自信,對一切都持悲觀態度;還有就是太過固執;非常注重別人的看法,而且總是活在對別人的懷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總覺得像是在演戲。很多人都是這種性格。
  • 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讓其接受「現在的自己」,不管結果如何,首先讓其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把這叫作「鼓勵」。
  • 你為什麼討厭自己呢?為什麼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
  • 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 處理人際關係就會產生煩惱,每個人都是獨自的個體,個體就是有差距。
  •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 我幾乎每天都自責地想:自己或許連活著的價值都沒有。
  •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 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
  • 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
  • 與此相對應的就是自卑感。人都處於追求優越性這一「希望進步的狀態」之中,樹立某些理想或目標並努力為之奮鬥。同時,對於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例如,越是有遠大志向的廚師也許就越會產生「還很不熟練」或者「必須做出更好的料理」之類的自卑感。
  • 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 如何去彌補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姿態應該是想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去彌補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努力工作等。但是,沒有這種勇氣的人就會陷入自卑情結。拿剛才的例子來講,就會產生「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想法,並且還會進一步通過「如果有高學歷自己也很容易成功」之類的話來暗示自己的能力。意思就是「現在只不過是被學歷低這個因素所埋沒,‘真正的我’其實非常優秀」。
  • 例如大力宣揚自己是權力者 —— 可以是班組領導,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實就是在通過此種方式來顯示自己是一種特別的存在。虛報履歷或者過度追逐名牌服飾等也屬於一種權勢張揚、具有優越情結的特點。這些情況都屬於「我」原本並不優秀或者並不特別。而通過把「我」和權勢相結合,似乎顯得「我」很優秀。這也就是「虛假優越感」。
  • 那些想要驕傲於自我功績的人,那些沉迷於過去的榮光整天只談自己曾經的輝煌業績的人,這樣的人恐怕你身邊也有。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優越情結。
  • 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
  • 所謂「追求優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 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當然,也沒有必要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
  • 如果那個競爭對手對你來說是可以稱得上「夥伴」的存在,那也許會有利於自我研究。但在多數情況下,競爭對手並不能成為夥伴。
  • 別人真的會那麼關注你嗎?會 24 小時監視著你,虎視眈眈地尋找攻擊你的機會嗎?恐怕並非如此。
  • 「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係,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 不能上任何挑釁的當。
  • 人際關係一旦發展到復仇階段,那麼當事人之間幾乎就不可能調和了。
  •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 我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對方是錯誤的。一旦這樣想,辯論的焦點便會從「主張的正確性」變成了「人際關係的方式」。也就是說,「我是正確的」這種堅信意味著堅持「對方是錯誤的」,最終就會演變成「所以我必須獲勝」之類的勝負之爭。
  • 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這些都不是「失敗」。追求優越性並不是通過與他人的競爭來完成的。
  • 行為方面的目標有以下兩點:
    ①自立。
    ②與社會和諧共處。
    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也有以下兩點:
    ①「我有能力」的意識。
    ②「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
  • 朋友或熟人的數量沒有任何價值。這是與愛之主題有關的話題,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關係的距離和深度。
  • 距離近了,關係也深了。
  • 如果對方過得幸福,那就能夠真誠地去祝福,這就是愛。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 我們其實都掙扎般地活在各種各樣的「羈絆」之中 —— 不得不和討厭的人交往,不得不忍受討厭的上司的嘴臉等。
  •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 只有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我們才能體會到「自己有價值」。通過別人的認可,我們能夠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
  • 只有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我們才能體會到「自己有價值」。通過別人的認可,我們能夠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
  • 我們都覺得要獲得別人的認可才會有價值!
  • 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有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有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獲得表揚這個目的,所以才去撿垃圾。並且,如果不能夠得到任何人的表揚,那就會很憤慨或者是下決心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 你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 「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活著,那當然是為你自己。假如你不為自己而活的話,那誰會為你而活呢?我們最終還是為自己活著。沒理由不可以這樣想。
  • 即使神並不存在,即使無法得到神的認可,我們也必須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 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 世上的父母總是說「為你著想」之類的話。但是,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 —— 面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欲。
  • 苦惱於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的父母往往容易認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總之就是把孩子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總是只考慮孩子,而當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經失去了自我。
  • 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 這種苦惱源於人際關係 —— 那首先請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然後,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
  • 要想構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距離太近,貼在一起,那就無法與對方正面對話。
  • 如果人際關係中有「回報思想」存在,那就會產生「因為我為你做了這些,所以你就應該給予相應回報」這樣的想法。
  • 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 分離課題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干涉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父母強迫孩子學習甚至對其人生規劃或結婚對象指手畫腳,這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 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 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並不是你的課題。並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這麼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
  •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 共同體感覺?
  • 把對自己的執著 (self interest) 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social interest)。
  • 實際上,不能進行「課題分離」、一味拘泥於認可欲求的人也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 一味在意「他人怎麼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 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
  • 人際關係的起點是「課題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 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
  • 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於「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 既不表揚也不批評。阿德勒心理學把這種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稱為「鼓勵」。
  • 人害怕面對課題並不是因為沒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不是能力問題,純粹是「缺乏直面課題的‘勇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首先應該找回受挫的勇氣。
  • 用「謝謝」來對幫助自己的夥伴表示感謝,或者用「我很高興」之類的話來傳達自己真實的喜悅,用「幫了大忙了」來表示感謝。這就是基於橫向關係的鼓勵法。
  • 人怎樣才能夠獲得「勇氣」?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 你現在是在用「行為」標準來看待他人,也就是那個人「做了什麼」這一次元。的確,按照這個標準來考慮的話,臥病在床的老人只能靠別人照顧,看上去似乎是沒有什麼用。因此,請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麼」去判斷,而應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
  • 我們在看待他人的時候,往往會先任意虛構一個「對自己來說理想的形象」,然後再像做減法一樣地去評價。
  • 例如,請想一想公司裡的情況。在公司裡,社長和新人結成平等關係,這實際上並不可能吧?在我們的社會中,上下關係是一種制度,無視這一點就是無視社會秩序。20 歲左右的新人根本不可能像對朋友一樣對社長說話吧?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 把對自己的執著 (self interest) 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 肯定性的達觀?達觀一詞本來就含有「看明白」的意思。看清事物的真理,這就是「達觀」。這並不是什麼悲觀主義。
  • 青年:這裡的信賴是指什麼呢? 哲人: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不考慮抵押之類的事情,無條件地相信。這就是信賴。
  • 阿德勒心理學並沒有基於道德價值觀去主張「要無條件地信賴他人」。無條件的信賴是搞好人際關係和構建橫向關係的一種「手段」。如果你並不想與那個人搞好關係的話,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徹底剪斷關係,因為剪斷關係是你自己的課題。
  • 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
  • 對作為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這就是他者貢獻。
  • 如果這種貢獻是「為了他人」,那就勢必會是充滿痛苦的自我犧牲。另一方面,如果這種貢獻是「為了自己」,那就是一種徹底的偽善。這一點必須得弄清楚。
  • 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麼,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麼,並積極地加以實踐。只要擁有了這種奉獻精神,眼前的現實就會帶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 如果是一邊愉快地哼著歌一邊洗餐具,孩子們也許會過來幫忙,或至少營造出一種容易幫忙的氛圍。
  • 猶太教教義中有這麼一段話:「假如有 10 個人,其中勢必會有 1 個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批判你。他討厭你,你也不喜歡他。而且,10 個人中也會有 2 個能夠成為與你互相接納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 7 個則兩者都不是。」這種時候,是關注討厭你的那個人呢?還是聚焦於非常喜歡你的那 2 個人?抑或是關注其他作為大多數的 7 個人?缺乏人生和諧的人就會只關注討厭自己的那個人來判斷「世界」。
  • 人際關係不順利既不是因為口吃也不是因為臉紅恐懼症,真正的問題在於無法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卻將焦點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並企圖以此來評價整個世界。這就是缺乏人生和諧的錯誤生活方式。
  • 「因為工作忙,所以無暇顧及家庭。」但是,這其實是人生的謊言。只不過是以工作為藉口來逃避其他責任。本來家務、育兒、交友或興趣應該全都給予關心,阿德勒不認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
  • 「工作」並不僅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裡的工作、育兒、對地域社會的貢獻、興趣等,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過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慮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種缺乏人生和諧的生活方式。
  •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我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種貢獻也可以通過看不見的形式實現。只要有「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就可以。並且,哲人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幸福就是「貢獻感」。的確,這也是真理的一面。
  • 希望特別優秀的願望無法實現的時候 —— 例如學習或運動進展不順利的時候 —— 就會轉而「希望特別差勁」。
  • 拒絕普通的你也許是把「普通」理解成了「無能」吧。普通並不等於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 「把過程本身也看作結果的運動」,跳舞是如此,旅行等本身也是如此。
  • 跨出家門的那一瞬間,「旅行」已經開始,朝著目的地出發途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當然,即使因為某些事情而沒能到達金字塔,那也並非沒有旅行。這就是現實性的人生。
  • 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頂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說是現實性的活動。最終能不能登上山頂都沒有關係。
  • 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請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
  • 如果認真過好了每一個刹那,就沒有什麼必要令其過於深刻。
  • 因為這樣,我們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才更要向前看,更應該思考「今後能夠做些什麼?」
  • 沒有普遍性的意義。但是,你可以賦予這樣的人生以意義,而能夠賦予你的人生以意義的只有你自己。
  • 就像旅人要依靠北極星旅行一樣,我們的人生也需要「引導之星」。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觀點。這一巨大理想就是:只要不迷失這個指針就可以,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就可以獲得幸福。
  • 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貢獻這顆星就一定能夠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 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刹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刹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